校长黄云清在2016年暑期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9-02浏览次数:

驱动创新 激发活力 实干兴校

加快推进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建设

——2016年暑期研讨会上的讲话

校 长 黄云清

今天,我们召开2016年暑期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瞄准“双一流”建设,全面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建设。

去年我们召开了第五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即2020年前,是学校改革发展蓄势聚能的阶段,要围绕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抓好最基本、最短板的方面,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头,意义重大,非常关键。要有效、有序、积极地推进各项工作,关键是要抓好“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的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件接着一件的干,在务实中出成效,在实干中增实力。

上个月底,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就包括关于“985工程”“211工程”,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实施多年的“985工程”“211工程”退出历史舞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新的重大战略,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新的时代使命。去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2020年、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3个时间节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者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的出台,部分省市相继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获得了大笔投入,发展势头很猛。北京启动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总体投入100亿,其中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市属高校进入其中。上海启动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其中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有多个学科入围。广东2015年开始投入50亿建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入选其中,南方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大学和佛山科技学院也由地方政府斥资80亿建高水平理工大学。河南2015年遴选了17所高校的35个学科入围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总体投入31亿,其中郑州大学入围9个学科,河南大学入围6个学科。此外,福建、安徽、内蒙古、陕西、海南、江苏等地都已公布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支持当地高校建设“双一流”。这些省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基本重点都放在了高端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上,有的还明确要求建设经费50%以上用于人才引进。

作为中部省份,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振兴工程,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到2020年,建设8所一流大学、40个一流学科、40个优势学科群、280个重点学科和70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

“双一流”建设,是一次重大的格局调整,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既带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又形成严峻的现实挑战。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双一流”建设,对湘大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否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能不能应难而上,破除学校改革发展的瓶颈?

“双一流”建设对于湘大来说,建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们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规律,转变理念,创新体制,优化机制,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我们要集全校之力,尽快建成一个、两个、三个乃至更多的一流学科,为建成一流大学夯实基础;更要锐意改革,脚踏实地,使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使我们的内部管理、资源保障和支撑体系逐渐接近一流水平。

“双一流”建设对于湘大来说,建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久久之功,是对我们全体师生员工精神斗志的长期考验,在这场“赶考”中,我们必将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决不能因一时之得失而气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必然要求,不进则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缺乏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建不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难以保住湘大当前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地位。

面对“双一流”建设,湘大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途径,全面提升办学实力;要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按照“十三五”发展规划既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按照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全体师生员工的活力。

下面我就BG电子平台网站如何瞄准“双一流”建设,如何落实“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如何加快建设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从“驱动创新”“激发活力”“实干兴校”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敏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高等学校是供给创新的主要阵地。驱动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取得创新性科学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要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是我们学校提升办学实力的必然选择。

1. 在创新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40%,已经跨入大众化教育的中后期。高等教育机会供给已经基本满足社会需求,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供给成为教育供求的主要矛盾。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提升高等教育供给质量,提高人才资源的创新价值,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高校新的担当。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BG电子平台网站已经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成为我们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复校以来从湘大拱门走出了近30万毕业生,成为国家各条战线和各个行业的有用之才。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生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我们知道学校俱乐部里有一副对联:有高枝可依有甘泉可饮看百凤来仪今朝共唱齐天乐,学屠龙之技学绣虎之能喜群贤毕集他日都成架海梁。现在每年学校都为新生举行了热烈的开学典礼,为毕业生举办了隆重的毕业典礼。面对满怀憧憬的新生,我总是在想我们准备好了吗?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我总是在想他们准备好了吗?这里我想就如何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尤其是本科教育谈一些看法。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没有一流本科、一流的专业就称不上一流大学。我们要结合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十三五”期间,我们的本科教育能否建设成为一流,短期内达不到世界一流的话,能否达到中国一流或者说是湖南省最好的本科教育。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具体到工作上,一是建设一流专业,包括建立一流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二是一流教师要为本科生上课,积极引导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上讲台,不但要开讲座,还要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是一流资源要配置给本科教学,确保本科教育所需经费,努力把更多优质资源聚集到人才培养上来,把学校一流学科、一流科研、一流成果转化为一流的本科教学。

关于本科教育,还有几个问题需引起我们的关注。

第一,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作为老牌的全国重点大学,我们既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一定规模的拔尖创新人才。当前,培养精英人才与过去不一样,因此要推行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BG电子平台网站有资源和能力进行精英人才培养,比如近年来陆续启动的数学韶峰班、物理韶峰班、材料类师昌绪班等本科教改实验班项目有较大的起色,还带动了学院相关专业的发展。还有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深入推进,培养了一大批高端应用型人才。对人才培养改革,要拓展思路,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学院,要综合性考虑,还要有大的设想。前不久,在部分院系调研时,有院系提出要办国学班,那么得考虑清楚,是一个学院举办,还是联合相关学院一起办?办了国学班后,原来的相关本科专业又如何调整?

第二,转型发展问题。去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推动部分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一流的本科教育,并不意味着所有院系和专业都要选择研究型发展的道路,都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双一流”建设与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不冲突,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有很大部分就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有的学院想试点成立应用型的系,加强与地方行业产业群的对接,我个人认为是应该鼓励和支持的。湘大整体上不会向应用型转变,但是不反对、不排斥部分专业办成应用型,其关键是要办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办出质量和水平。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要加强研究,找准定位,要在转型发展上探索出新的路子,要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更多行业产业企业急需的创业型、应用型人才。当然,转型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类型转变,更要转的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

第三,教育国际化问题。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当前,发达国家高水平高校与我国地方高校的合作意愿不强,学校赴境外交流学生总体规模偏小,参加较高层次海外研修项目人数比例偏低,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院系设计和拓展海外交流合作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国际留学生规模达到600人,在校生出国(境)学习和实践的比例增长两倍。这一目标对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什么要提这个要求?是因为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势,已经成为中国新的国家战略下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要想走出国门,要想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就必须具有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经历。我们一个方面要在学校层面,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要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引导院系设计和拓展海外交流合作项目。要努力提升国际合作项目教师队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培养过程的国际化程度,要多渠道筹资支持学生出国(境)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我们要通过与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把我们的学生送出去,到对方学校留学,但是这毕竟规模很有限,我们要邀请更多的海外教师、国外留学生到湘大讲座、学习,营造一个具有国际氛围的校园。

2. 在创新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要创新,就要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对湘大来说,科学研究要创新,要形成处于国际前沿的创新领域,要取得突破性成果,就要有准确的定位、清晰的目标、聚焦的领域。我们作为综合性大学,学科覆盖面很广,研究领域很多,这是我们的优势。面对新的发展需要,我们要对这些优势进行凝练,使这些潜在的优势焕发出新的活力。各个院系、各个学科、各个研究团队要结合现有基础、发展目标来选择科学研究的定位。

定位可以是面向科学前沿。我们有些学科是有实力的,要敢于集中力量在科学前沿取得突破。当前国家正部署若干重大基础和前沿科学任务,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我们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选择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强学科交叉,开展原始创新研究。重点是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取得基础研究、科学前沿问题的重大创新。

定位可以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我们那些有基础的学科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以及湖南“一带一部”“两型社会建设”等战略,坚持战略导向,坚持任务驱动。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瓶颈问题、重大工艺难题,全链条组织与实施应用开发研究,为行业企业解决难题、创造经济效益,实现重大技术创新。

定位可以是面向国防科技工业需求。我们学校已经具备了相关资质,有的学科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当前,要用好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平台,加强军工科研能力建设,结合国防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组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要整合校内国防科研的力量,从分散走向集成,从参与走向主导,承担重大军工任务,取得国防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

定位可以是面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大的学科,要围绕国家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政策创新等现实需求,以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提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这里重点提一下高水平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湘大办学实力、学科优势相比,我们在政策建议、咨询报告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在政府政策咨询与制定方面发声不够,影响力不大。要围绕优势特色学科,比如毛泽东思想研究,整合相关学科,撰写成系列的政策建议、战略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服务于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

定位可以是面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有些学科是有底蕴的,要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阵地。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题、进头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争在建设具有湘大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产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助推文化创新。

提升科研水平,实现科学创新,首先必须选准定位。不同学科按照不同的定位,在各自的定位中创一流,学校的整个科学研究才能上一流,才有核心竞争力。一旦定好位,选好目标,就应按照这种定位、朝着这个目标,集中力量在选准的方面实现突破。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任务的学科,衡量其水平的标准就是是否解决了核心技术瓶颈问题、重大工艺难题。面向科学前沿的学科,衡量其水平的标准就是是否取得了重大的原始性的理论创新。因此,各个学科要按照既定目标定位,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开展一流的研究,产出一流的成果,做出一流的贡献。

二、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在改革中前进

应对当前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激发活力。激发办学活力,要以学科专业调整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基础,以综合改革为保障。

1. 激发学科专业的活力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基础和关键是要建设好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三个层次的一流大学,也是以一流学科或者说高水平学科的多少来划分的,即第一层次是“多个领先”,第二层次是“若干个前列”,第三层次是“一个高水平”。

结合BG电子平台网站实际,对接“双一流”建设,学校应该争取进入第二层次,“十三五”发展规划设定了到2020年力争有学科(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国家发展平台,到2028年有若干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要瞄准这一目标,以学科群为抓手,做强学科优势,打造更多的学科高原和高峰。要朝着形成良好的学科生态,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激发学科专业的活力。

这里我再结合本科专业建设、学位点调整、学科评估谈些看法。

关于本科专业建设。BG电子平台网站是综合性大学,专业覆盖面广,目前有85个本科专业。与我校的办学资源以及同类型大学所拥有的专业比较(如湖南大学本科招生专业66个、长沙理工大学本科专业61个),学校的本科专业是偏多的,部分专业学科支撑不够,与专业认证、学科评估等硬性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从院系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不少院系还有增加新专业的强烈意愿和动力,对于调整和优化原有专业重视不够。这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是不行的。学校并不是不允许增加新的专业,而是强调一定要坚持总量控制,一定要坚持结构调整。另外,热门专业、新兴专业层出不穷,我们是不是都要办?我们是不是都能办得起?我们是不是都能办得好?今年学校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包括停止原能源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等2个专业招生。部分专业停止招生,不是专业本身不好,而是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建设好这些专业。“十三五”期间,学校总体控制本科招生专业在70个左右,那么,院系要新增哪个专业,停招淘汰哪些专业,重点建设哪个为一流专业,怎样通过专业国际认证来推进专业建设?这些都需要统筹安排和稳步推进。

关于学位点调整。当前,高校办学思路正在从“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变,办学实力主要是拼质量、拼内涵。我们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另外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另外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这些学位点是支持我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我们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办学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和资源,来激发这些学科的活力。在这个方面,我们要重视利用各种机会发展急需的学位点,也要及时根据发展形势调整学位点。今年4月,学校下发了《BG电子平台网站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实施方案》,鼓励院系主动撤销办学实力不能支撑办学目标定位的学位点,增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生源充足、社会亟需的一级学科学位点。但到目前为止,没有院系主动提出撤销某个学位点。这是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建设好这些学位点,所以不需要撤销;还是因为我们视野、观念的狭隘,抱残守缺,不愿意撤销。我看是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次学科评估是“绑定参评”,我们发现有些学科连最起码的25个人都难以凑齐。我们再看看别的学校是怎么做的,有多大的力度。上海交通大学前几年进行学科调整时提出,从办学资源和办学目标出发,学校一级学科总量应该控制在50个以内,超过50个就多了。7月11日,吉林大学一次性撤并了光学工程等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学科调整也有较大的动作。“不破不立”,如果不能结合学位点的调整,全面整合和重组学术资源、学术力量,而是平均用力,分散发力,就不可能形成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学科、学科群。我感觉到,我们目前是小马拉大车,不仅车子走不快,马还可能累死。有的老师可能已经注意到,今年教育部已经撤销了一批学位点,就包括一些“985工程”大学的博士点、硕士点。与其因评估不合格被撤销,还不如结合学科布局结构调整,主动撤销那些缺乏竞争力的学位点。希望各个院系要抓住学位点调整的机会,重组学术力量,调整学术资源布局,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于学科评估。去年底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验收,学校拥有的19个省重点学科中,有16个验收为优秀或者良好。今年教育部启动了第四次学科评估,6月份已经完成有关材料的填报工作。从这次评估指标体系看,学科评估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注重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国际化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评价,强调学科的产出与绩效,增设社会服务贡献指标,鼓励学科交叉合作。这一轮学科评估与前三轮学科评估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这次评估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科的未来发展机会。据了解,国家“双一流”建设将考虑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进行认定,支持建设100个左右学科,一个学科可以建设多个学科点。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科评估。下一步,我们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调,对照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全面了解本学科的优势和不足,补齐短板,发挥优势特色。要做好学科的前瞻性布局问题,哪些学科申报省一流学科、哪些学科申报特色学科和特色培育学科,哪些学科申报省重点学科?相关学院都要提前谋划,认真准备。“十二五”期间没有省重点学科的学院,要充分利用这次调整契机,实现历史突破。

对于专业、学位点、学科,总的发展思路是控制规模总量,扶优扶强扶特,不扶弱不扶贫。这三者的调整,将带动学校相关资源配置的变化。我们一直说湘大有综合性优势,客观地说,我们的优势是简单的数量的优势,不是交叉融合的质量的优势。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新兴交叉性的学科增长点不多,发展较慢。在办学资源不足的前提下,学科、专业太多又会进一步摊薄对具体学科、专业的支持力度,为我们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发展造成困难。关于本科专业、学位点、重点学科的建设,我们能否达成一个基本共识,不再进一步扩张规模,更不能继续成规模地扩张,而是控制规模、动态调整,走内涵发展道路,把优质资源汇聚到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切实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 激发教师的活力

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推动学校和学科发展决定性力量。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最近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青年人才引进正在改变高等教育格局》,内容是关于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遴选的分析与思考。黄维院士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作为地方高校,仅2015年就新增“千人计划”3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青年千人”4人。这场人才抢夺战,将决定着高等学校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感到忧心忡忡、压力巨大。BG电子平台网站青年千人目前没有突破,国家杰青也有好几年没有拿到了,长江学者2012年后一直没有新的突破。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学校就没有未来。BG电子平台网站建设“双一流”,关键靠人才、靠人心、靠人气。在当前人才流动极为频繁的背景下,要想“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汇聚一流师资队伍,构建一流人才高地,就必须采取一些超常规的措施。

比如是否可以实施韶峰学者特岗计划。学校正在研究这个计划,基本思路是,设置韶峰学者特岗,遴选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其中优秀青年拔尖人才约占50%。特岗计划面向校内外公开选拔,并设置一定的校内外遴选比例,对于校内外聘用到特岗计划的高层次人才,每年给予一定的岗位特殊津贴。大家要以好的心态对待将来要实施的特岗计划,由于岗位的限制,能入选的毕竟是少数,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第一批没有进入的优秀人才,下一批也还是有机会进入。学校将在预算1个亿的专题规划中,安排专门的经费用于特岗计划,大力引进和培育优秀师资。这笔经费由学校单独拿出,不挤占院系的经费,目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比如如何创造条件促推教师发展。学校将采取多种方式,拓展专任教师的专业发展通道。从2015年开始,学校不再允许专任教师在职到外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制定在校内做博士后的具体办法。为了给新进校的博士创造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一个考虑是,鼓励新进校的博士一到校就在校内相关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而不是当了副教授后再从事博士后研究;还可以考虑,新进校的博士是否可以不安排具体教学任务,而是从事两年到三年的学生辅导员或实验员工作,并且只需要完成全职学生辅导员和实验员的三分之一工作量。这些博士在评副高时不考核教学工作量。实施专任教师国际研修计划,以培育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实现师资队伍教育意识国际化、教师交流国际化、教学管理国际化。

3. 激发资源活力

目前正在进行的资源配置改革,总体思路是,改革现行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和财力配置方法,建立校院两级自主与约束相结合的资源管理体制,在资源配置上落实学院自主权,提升学院创新与发展能力。机关职能部门不再对相关业务经费进行二次分配,其经费管理职责主要转变为政策引导、预算审查、检查监督和绩效评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虑,也请大家广泛讨论,提出更好的意见建议。比如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公平与效率哪个放在前面?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更加注重公平?比如学院公用经费的计算,是以学生当量为基本要素,还是以教学任务量为基本因素?如何考虑学科差异、生师比和绩效考核等调节因素?总的来说,资源配置改革,要有助于激发学院、学科的积极性,有助于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挖掘学校的潜力,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三、甘于实干,巧于实干,在实干中出彩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干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实现建设目标的唯一途径。实干,简单说,就是要去做,就是要去落实。实干方能兴校,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实干才能实现我们个人的发展,才能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实干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执行力强。工作抓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执行力的强弱,再好的蓝图,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执行力强,就能抓住机遇,干出成效;执行力弱,势必贻误时机,影响发展。

1. 提升院系治理能力和水平

学校向院系下放办学自主权少,很多事情院系没有自主权或者说是自主权不够。要转变办学理念,从当前的大学办学院逐步转变为学院办大学,学院真正成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的角色转向宏观谋划和资源统筹。未来校部机关主要职能是学校发展战略谋划、资源统筹、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学院全面负责本单位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以及其他各种公共事务。这就对院系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几个问题要引起重视,一是责任的问题,院系要增强责任感,要敢于担当,要防止院系因驾驭整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该由院系决策的不敢决策,该由院系推动的无法推动,影响了院系的办学活力。二是关系的问题,要明确界定院系内部学术、行政、监督之间的权力和责任边界,处理好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三者的关系。三是方式的问题,院系内部治理要避免行政化,要坚持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内部管理上的作用。四是人员的问题,要考虑院系负责人专兼职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院系的领导岗位除副书记是全职外,其他干部大都由专任教师担任,大量的非职业化干部,在时间和精力难以保障院系的高效运转。另外还要考虑院系各个管理岗位的一般工作人员数量和能力问题。

2. 强化职能部门服务和参与决策意识

管理就是服务,与政府、企业不一样,大学的逻辑起点是学术,行政管理是为学术服务的。当前,学校管理服务意识不强,对于“管理就是服务”认识不够,在管理上还是习惯于一个“管”字,把管理理解为管人,将教师、学生置于被管制的地位。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的意识。这里就涉及职能部门的权力问题。学校实行的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职能部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权力主体。从体制上说,职能部门本身是没有决策权的,只是学校权力中的执行者。职能部门应当在自身权限范围内活动,而不能够把所拥有的执行权,变成决策权。职能部门没有决策权,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义务与责任。职能部门要为学校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工作要有主动性,要有前瞻性,要体现出专业水平,要善于从本部门专业角度去分析相关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事事请示校领导该怎么办。职能部门工作水平,一是取决于能否及时提出议题,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学校提出,以便学校决策层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情况;二是取决于能否提出各种备选方案,从多个角度对需要进行决策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详细的分析,以供学校决策层进行决策。因此从体制上看,职能部门没有决策权,但是职能部门在决策中话语权很大,执行的也是自己提供的解决方案。所以,职能部门负责人责任重大,希望处长们应该“多汇报,少请示”,多出“选择题”,少出“填空题”;多主动出主意,少擅自拿主意,要积极谋事,努力成事。

3. 增强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这几年,我们花了很大力气修订了《BG电子平台网站章程》,并且以章程为纲,着手对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废改立。但是,每个人是否都真正尊重、真正执行章程和规章制度,包括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决议,我认为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讲规矩是要按照规章、依靠程序来保障公平,当我们发现一个规章制度不合理,那我们就启动程序来修改这个规章制度,而不是破坏规则违反制度做了再说。我们讨论问题和进行决策的时候,常常是针对具体的事、具体的人,而不是规则,这总是会影响到决策的客观性、公正性。现在我们常说,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我想学校管理决策中要把规矩挺在前面,决策的主要任务是建章立制,而执行的基本原则是依章办事。敬畏章程、遵守制度,一切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这才是一所高水平的现代大学!学校要全面系统梳理党政、教辅和后勤单位职责,落实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理顺关系,重组职能,调整结构,强化协同。按照职责、制度、流程三个维度和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三个要求,完善岗位工作责任制,增强执行力。建立健全功能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岗位、职责、权力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强化制度刚性和绩效考核,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我多次讲过,管理人员要立足本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要有责任和担当,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多做在职责内别人不愿意做的难事,少做一些在职责外你想做的事。要各司其责,有作为,但不乱作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我们要杜绝空谈,空谈解决不了学校改革发展的任何问题;我们要真抓实干,实干才能出成绩,实干才能创一流。

各位老师,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建设“双一流”的奋斗目标已经确定,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不能犹豫和观望、更不能懈怠和软弱,要勇于追梦、勤于圆梦。BG电子平台网站的发展,靠全体湘大人;BG电子平台网站的辉煌,更要靠全体湘大人。我们要紧密团结、坚定自信,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建成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