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理论的文学文本实践”读书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23浏览次数:

116日第一期读书会的顺利举行,BG电子平台网站文化理论与跨文化传播团队及国别与区域研究团队第二期读书会于20221119日上午八点半接续展开。本次读书会十分有幸邀请到BG电子平台网站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谷文彬副教授为与会者分享学术研究的经验心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下,BG电子平台网站216会议室洋溢着浓厚的学习与学术氛围。

通过第一次读书会的交流分享,同学们已初步掌握了文化记忆理论基本概念,但对于理论如何在文学文本中的实际运用仍存有疑虑。在本次读书会中,老师和同学们就从文学与文化记忆理论的关系以及两个代表性的具体案例出发,促进大家获得对文本和理论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次活动拓宽了学术视野,收获了关于读书与写作的宝贵经验。

会议伊始,吴群涛老师介绍了本次读书会的主要安排。BG电子1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雷昭利同学继续为大家介绍文化记忆理论的研究概况。雷同学首先带领大家快速回顾了记忆研究的发展历程、理论背景和我国文化记忆的研究概况,然后对国内主要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分为记忆作为文学书写的内容文学作为一种记忆本身两大类,并简单介绍了各类别的分支问题。在重点介绍文学与遗忘、文化记忆与文学经典以及文学作为一种记忆媒介三个方面的理论思考之后,雷同学以文学文本与其他艺术作品不仅是记忆的载体,也是记忆的对象的结论结束了自己的分享。

接下来吴群涛老师以《简·奥斯汀回忆录》的出版为例探讨了集体记忆与“简姑妈”神话现象。研究借鉴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回顾和重读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关的文化事件和现象,以此来探讨“奥斯汀”的特定形象建构及成为文化能指的过程。发现《回忆录》不仅契合了维多利亚社会怀旧伤感的情绪,是饱受焦虑之苦的人们寻求快乐与安慰的情感寄托,它还参与了特定的英国形象和英国性的构建,成为了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界定自身身份的文化符号。

读书会的第三部分,BG电子21级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徐飘同学介绍了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和他的经典作品《铁皮鼓》。作为“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格拉斯创造性地提出“第四时态”,主张以写作抵挡时间的流逝。通过分析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的辩证关系,发现在《铁皮鼓》这部作品中,奥斯卡的个人记忆指向民族的集体记忆。格拉斯通过回忆的选择性和不可靠性表明了回忆的目的,即反思纳粹政权的黑暗以及带给世界人民的痛苦。

最后,特邀嘉宾谷文彬老师为我们细致分享了读书与写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谷老师首先介绍了“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的研究范式,在论文选题方面总结出“细读文本是根本,问题意识很重要,视角转化是关键”三个要点。她建议同学们做学问“不忽细微,善于解剖,必有证据”。然后,她又分别从论文写作准备、修改与投稿方面分享经验。论文写作首先需构思,继而假设指向、拟定大纲、反复推证,做到推陈出新。论文修改主要包括斟酌主题、修改结构、检查材料、斟酌文字四个方面。她还总结出了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尤其强调了语言表达需具有学理性。而对于论文投稿,除了要对自己的论文认真负责之外,还需要详细了解不同刊物的学术风格、栏目设置、专业定位、作者构成和技术要求。在确定目标刊物以后,投稿和回复修改意见时需态度诚恳,措辞准确。谷老师的分享结束后,会议室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向谷老师提出了有关阅读与写作方面的困惑,并得到了谷老师的详细解答。“保持学术敏感;勤于思考,勤于写作;用心把每一处细节完善好”是谷老师学术研究的信条,也是她对同学们的热切期望,参会师生都表示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读书会的分享,我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别、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既风格独具,也有共通之处。BG电子平台网站兼具各语言文学研究优势,又能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前沿理论,突破语言的隐形边界,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我们还会继续努力。在思考中进步,在实践中提升,第二期文化记忆理论读书会圆满结束,我们也热切期待着读书会后续的开展。